要闻资讯

2020

07

分享

一位浙江纺织老板的2020:活下去,疫情过后客户才能找到你

要闻资讯2020/4/7 16:24:17

“目前还没有什么应对措施,只能先趴着。”余正说。余正是绍兴一家外贸公司的掌门人,在过去十年里,他将面料出口到全球45个国家,去年的销售额有4亿元。但在疫情期间的短短一个月内,90%的订单被取消,瞬间从“黄金时代”跌入“黑铁时代”。

余正的公司位于绍兴城区,在他为消失的订单烦恼的同时,11公里外的中国轻纺城,日流量也从10万人缩减到了1万人。柯桥当地一份行业调查报告显示,有78.4%的纺织企业表示订单在减少,64.8%的企业反映已有的订单被客户取消。

一位浙江纺织老板的2020:活下去,疫情过后客户才能找到你

突然到来的生死危机

因忙于订单取消、货款止付等事务,余正看上去身心俱疲,人瘦了一圈。这次疫情对出口造成的破坏力,是他创业生涯中从来没有遇到过的。

2007年,他租下200平方米的办公室,办起一家向欧美服装企业提供面料的外贸公司。当时正值“中国制造”的出口黄金期,外贸行业一路高歌猛进,余正趁势而上,成长迅速,两年内买下800平方米办公楼,五六年后,他又买下了现在公司所在地的27亩土地。在疫情发生前,他的公司出口额常年排在当地前五。

2月底之前,余正手里还有大把订单,国外客户追着他问“能不能抓紧生产”,他则拼命催工厂“快点招工,快点复工” 。

当时余正担心的是公司复工后会不会发生疫情。他的公司是当地第一批复工的,2月17日就开始正常上班了,员工全部按时返岗。

一位浙江纺织老板的2020:活下去,疫情过后客户才能找到你

图片来源网络

一切来得猝不及防

自当地时间3月10日,意大利全境开始实施管控,之后,西班牙、法国、美国等国家陆续采取管控措施,不仅限制人员流动,也叫停了非抗疫物资的流动。

取消订单的邮件一个一个地发到余正的公司。

“外商一封邮件,我们手头正在做的订单就要停掉,漂在海上的订单也会被拒收。美国最厉害,没有任何商量余地。”余正说,这些被取消的订单都是春节前下的,而与订单有关的打样等准备工作在去年11月左右就已经开始了。

如今的余正不再那么从容,开始召开紧急会议并梳理订单。“该停的停掉,停不掉的怎么处理?比如做了一半的订单,我们都自行作了暂停处理,因为跟国外客户核实情况也需要时间。”到3月29日当天,这家外贸公司被停掉的订单金额已经有300万元。

余正还在陆续收到客户退单和延期付款的消息,“以前的订单到了付款时间,但对方要求延期90到120天,甚至180天。”如此一来,他的资金压力陡增。

订单被叫停,尾款被延付,日常支出却在照旧。人力支出,是余正眼下面临的最大成本,很多同行开始实行“做一休一、工资减半”的制度,但他没有跟着这么干。他的员工原先一周工作6天,现在一周工作5天,每月领取的工资一分都不会少。

“年终奖可能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调整。”他表示,企业负责人要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,“大不了,把过去赚的钱拿出来”。以目前的日常运营费用与员工工资计算,余正一个月亏损达150万元。

从努力复工到被迫减产

外商按下的“暂停键”,让大洋彼岸刚刚复产复工的中国工厂,遭受了当头一棒。

3月18日,陈鸿华接到本地一家规模较大的纺织出口企业的老板的电话,对方希望他能尽快出一份出口企业调研报告提交给当地政府。陈鸿华是浙江一个区域性家纺协会的秘书长,接到电话后,他在短短几天内对会员企业进行了集中式调研。

调研结果并不乐观。在其会员企业中,有一半企业半数以上订单被取消;20%的企业订单被取消占比在20%~50%之间,40%的企业订单被延期。

一位浙江纺织老板的2020:活下去,疫情过后客户才能找到你

1月21日,在美国纽约举行的第二十一届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(纽约)春季展上,一家外贸企业的工作人员(左)为访客介绍产品。

一边是大量订单被取消或延迟,一边是新订单几乎为零。陈鸿华告诉记者,家纺企业主要通过国际性展览会获取客户订单。而如今这一渠道被疫情暂时阻断。2020年上半年所有家纺行业国际性展览会,都无法按计划进行。“3月的深圳国际家纺布艺展、4月的美国高点家具展都延期举行了。”

金华一家从事瑜伽服饰出口的外贸公司,平时30名工作人员的订单日销售额可达80~100万美元,但3月12日当天只完成了2000美元。“现在来询盘的少之又少,来了也只是询询价,暂时都没有意向下单的。”这家公司一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“瑜伽服是消耗品,在疫情期间是可有可无的。”

在宁波,为弥补2月欠下的订单,一家汽配工厂整个3月都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,产量是正常月份的110%。但这种火热状态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,4月初,生产线将陆续停工。

这家企业生产的汽车零部件40%出口欧洲,30%出口美国,剩余为国内销售。3月下旬,包括宝马、奔驰、通用、福特在内的欧洲与美国整车厂陆续宣布全球停产,第一阶段停产2~6周。“随着疫情的发展,停产时间还可能被延长。”这家企业的负责人透露,目前他们的海外订单已被砍掉10%,4月中旬以后的订单或继续下滑50%,并至少延续两个月。

国内订单也未必能幸免。这位负责人判断,其企业的国内销售额预计将下滑20%。

滕金玉是此次疫情中相对幸运的一位出口企业老板,在疫情还没有爆发的时候,他将自己租用在滨江的厂房搬到了大江东一条相对偏远的商业街上。这次搬迁让他每年在租金上就直接节省了60万元,加上将近15名员工因为不愿意到大江东上班而离职,资金压力得到极大的缓解。

与此同时,他所执掌的杭州百濠羊绒有限公司,出口海外的产品以羊绒衫等冬季服装为主,疫情发生时都已经完成发货和收款,所以受损相对不明显。记者到达其位于河庄庆丰路的工厂时,他刚刚与意大利客户作了一次沟通。

“客户目前待在自己家里,到4月3日那天,当地商店也全部关停了。” 滕金玉告诉记者,一般情况下,2020年的冬季服装会在3月前后下单,6月份前后出货到海外。而这位意大利客户跟他沟通的结果是,订单还是会下,但数量会相应减少。“他们现在都以武汉为参照,如果武汉的消费在全面解封后没有受到大的挫伤,那么他们的信心也会更足。”滕金玉说,以武汉为参照的话,意大利等国解封也将近7月份了。

滕金玉的受损可能相对较轻,但他身边同学创办的外贸公司大多受到了重创。“在没有订单的情况下,可能去年的利润一个月就花光了。”

一位浙江纺织老板的2020:活下去,疫情过后客户才能找到你

图片来源网络

上述宁波的这家汽配工厂4月上旬仍会拼命赶订单、抓紧发货。“货物发出就相当于卖给客户了。”不过4月中下旬后的新订单会有控制地生产,“可能会选择不做或少做,就怕订单又突然取消。如果生产出来堆在仓库里没人要,更痛苦。”

即便货出去了,国内工厂依然面临着“对方不接货”,“国外银行停业,结不了款”等风险。“货去国外,分为对方不收货与收货两种情况。”滕金玉解释,客人不收货的前提下,货权还在外贸公司手上,后者可以选择运回或在当地处理,损失由外贸公司承担;客人收了货但不能结余款,外贸公司动用出口信用保险,可获得80%~90%的赔付。

陈鸿华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了这一点。不过在他看来,出口信用保险是一把双刃剑。虽然会帮助企业挽回损失,但国外客户会因此被拉入国际贸易黑名单。“一般国内工厂也不想因此失去一个客户,所以企业对这个保险的态度是——能不用就不用。”

除了库存积压、人力成本支出,工厂可能还要承受原材料大幅下跌的风险。在陈鸿华调研过程中,部分企业在年前储备了一些原材料,但疫情影响使得原材料价格开始大幅下跌。“有些原材料年前的每吨价格在1.5万元左右,现在已经降到8000多元了。”陈鸿华说,原材料下跌让中国工厂与海外客户议价时处于被动地位。

记者查阅资料发现,节后复工时间不足一个月,聚酯产业链各产品价格跌了900-2000元/吨。以涤纶长丝POY产品为例,其现价在4950元/吨附近,比上个月同期6850元/吨,降了近1900元/吨。

余正把这场蔓延全球的疫情比作“海啸”:第一浪过来,站在第一排的外贸公司遭受的是最直接也是最猛烈的冲击;第二浪过来,冲击的是第二排的代工工厂;第三浪过来,则可能席卷消费、金融、投资等。

“尽量不裁员,不给国家添乱”

海外订单越来越少,滕金玉的一个朋友进了一条口罩生产线。

作出类似选择的不在少数,无论从事瑜珈服出口的公司还是家纺协会旗下的会员企业,现阶段都在试图转向防护型产品的生产与销售。在滕金玉看来,尽管从口罩流水线上下来的利润已不如前两个月那么可观,但也至少能让工厂活下去。“只有活着,等国外疫情结束了,客户才能再找到你。”

不过也有例外。余正先后为不同国家的客户捐了近万只口罩,但他不准备把这个当作一门生意。“让专业的外贸公司去做比较合适。”他说,现在本身货源就紧张,多一家外贸公司入场就多一分涨价的压力,市场秩序也只会更混乱。

“我不添乱。”余正露出一个苦笑的表情。

由外贸转内销,在他看来也不是上佳选择。“内销市场眼下都还趴着。”余正以柯桥号称“卖布大王”的企业为例,其今年销量降到了去年同期的30%。“再说没有销售团队、没有销售网络,一下子转内销怎么转得过去?别人的筋骨已经练得很好了,你拿什么跟对方去拼?”

陈鸿华也认为,从出口走向内销是长路漫漫,“原先供应美国市场的,那它的产品就是美国风格的,并不一定适合国内市场。国内需求也还没到反弹期。”显然,陈鸿华不认为内销能在短时间内提振外贸工厂的业绩。“而且就面料工厂来说,转成内销之后,供应给服装外贸工厂,最终埋单方依然是海外客户。”

一位浙江纺织老板的2020:活下去,疫情过后客户才能找到你

图片来源网络

家纺产业是浙江主要块状经济体之一,也是浙江省出口创汇的骨干产业之一。让人感到安慰的是,疫情之前,这里的家纺产业为寻求突破,已经开始了国内与海外市场两条腿走路的改变。

即便前路坎坷,但陈鸿华仍能感受到这些企业家在努力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。他们中超过50%的企业家表示坚决不裁员,20%的企业表示可能会裁员10%~30%,还有一些企业则在观望当中。“他们一再表示能不裁员就尽量不裁员,不给国家添乱。”

当然,他们也希望国家能拿出更多的扶持政策,与企业共渡难关。企业的诉求中比较集中的意见是,政府能否在贴息贷款、中信保保费补贴、展览会补贴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更多支持,能否对社保、税费、租金等作出适当减免,等等。

在余正看来,在眼这场危机中,能活下去的是那些财务相对健康、没有过度发展与投资的企业。这些企业咬咬牙,还可以坚持下去,“这是唯一的出路”。


城市站点
首都之窗   |   营口之窗   |   湖北之窗   |   湖南之窗   |   福建之窗   |   金华之窗   |   邯郸之窗   |   鄱阳之窗   |   海阳之窗   |   白城之窗   |   上饶之窗   |   广东之窗   |   深圳之窗  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