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史纵览

2020

19

分享

胜利的回响 | 第四集:《永久的高地》

党史纵览2020/10/19 9:34:58

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一场空前艰难、空前惨烈的战役。在43天的鏖战中,敌军向上甘岭倾泻炮弹190多万发,发动疯狂进攻670多次。英雄的志愿军官兵坚守阵地、誓死不退,用意志、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,夺取了这场无比关键的阻击战、“拉锯战”的最终胜利,为僵持阶段的抗美援朝战争打开了新局,更为一代代中华儿女立起了永不坍塌的精神高地。

胜利的回响 | 第四集:《永久的高地》

上甘岭战役

《上甘岭》是我国第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,电影中有一个经典片段:在坑道战斗的间隙,卫生员王兰深情地唱起《我的祖国》。歌声中,那些一同坚守坑道的志愿军官兵缠着绷带、满是烟尘的脸上,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在歌声的感染下,他们怀着对祖国亲人的无限热爱、对祖国山河的深切眷恋,也慢慢跟着唱了起来……

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《上甘岭》,取材于抗美援朝战争中著名的上甘岭战役。影片讲述了志愿军某部八连,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,坚守阵地,与敌人浴血奋战,最终取得上甘岭战役胜利的故事。现年95岁的志愿军老战士张计发,就是电影《上甘岭》主人公张忠发的原型。老人说,这几十年来他最爱看、又最不敢看的电影就是《上甘岭》,因为故事背后是真实的历史,看到银幕上的角色,总会让他想起当年牺牲在上甘岭的战友们。

张计发:“我参加上甘岭战役时,只是一名普通的连长。上甘岭那场仗,真是拼命的仗!我们连140多人,打到最后,只剩19人。”

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52年10月。当时,连续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陆续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所谓“联合国军”的夏季和秋季攻势。眼看在谈判桌上占不到任何便宜,蛮横的美方恼羞成怒,叫嚣着“让大炮和炸弹与你们辩论吧”,一边单方面宣告停战谈判无限期休会,一边开始实施蓄谋已久的“金化攻势”。他们打算派出美军王牌师,用5天时间、伤亡不超过200人的代价,拿下上甘岭地区的597.9高地和537.7高地北山,然后夺取战略要地五圣山。

军史专家董保存:“上甘岭位于五圣山南麓,本是个不太出名的小山村,它的北侧是沟堑纵横、峰峦叠嶂的五圣山,左右两侧分别是537.7高地和597.9高地。敌人本想以此为突破口,夺取战略要点。占领了五圣山,就可以西抵平康平原,东扼朝鲜东海岸的公路。对于这里,彭德怀司令员曾说,‘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,失掉了五圣山,我们将后退200公里,再也无险可守’。”

胜利的回响 | 第四集:《永久的高地》

上甘岭战役,“联合国军”遗留下来的炮弹壳

1952年10月14日凌晨5时,敌军密集的炮火划破阴沉的天幕,上甘岭战役打响了。“联合国军”集结了数百门火炮和77架次战斗轰炸机,将20多万发弹药倾泻在面积不到4平方公里的537.7高地北山和597.9高地上。志愿军老战士、特等功臣蔡兴海说,真实的战场比电影中的还要惨烈,当时阵地上一片火海,仿佛就是岩浆滚动的地狱火山口。

蔡兴海:“我进入阵地后,在地面上随便抓一把土,里面就有三个弹片,其中一块还热热的。阵地上寸草不留,人们踩在地上就跟踩在沙地上一样,软软的,噗通噗通的。”

在炮兵、坦克和飞机的支援下,疯狂的敌人以6个营的兵力发起猛攻。与装备精良、兵力雄厚的敌军形成鲜明对比,我方驻守高地的志愿军只有两个连的官兵。然而,正如电影《上甘岭》所展现的那样,不惧强敌的志愿军官兵头顶飞机火炮、直面枪林弹雨,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。

胜利的回响 | 第四集:《永久的高地》

郭平友

志愿军老战士郭平友回忆,当时每个人都豁出命去战斗,枪管打红了,就扔手雷炸,弹药打光了,就和敌人拼刺刀,敌人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。

郭平友:“没有子弹就拼刺刀,豁出命来和敌人拼。有些被敌人刺到胸部,有些被刺到腿上,有些被刺到胳膊上。志愿军战士被刺刀刺伤了也不知道疼,和敌人打仗从来不理会这点伤。重伤不下火线,没有那个决心能打胜仗吗?得下定决心和敌人决一死战。”

胜利的回响 | 第四集:《永久的高地》

志愿军在坑道里的画面(影视截图)

面对志愿军英勇顽强的阻击,不甘心失败的敌人又组织了17个步兵营、近2万人的兵力发起猛烈攻势。两个高地的表面阵地一次次被敌军占领,又一次次被志愿军夺回。一时间,上甘岭地区爆尘、浓烟遮天蔽日,阵地上的焦土都被鲜血染成了红色。从1952年10月14日至20日,担任防御任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以伤亡3200多人的代价,歼敌7000多人。敌军计划5天取胜的目标化为泡影,但他们仍不死心,继续投入大量兵力。为了避敌锋芒,我志愿军官兵奉命转入坚守坑道作战。

董保存:“上甘岭的坑道,是一种构筑在山体反斜面上的防御工事,人在坑道里面身体无法站直,只能猫着腰走路。美军当时虽然占领了地面上的阵地,但坑道仍在志愿军的手中,坑道里的部队随时可以与反击的部队里应外合,打击敌人,这对于美军而言,是一个极大的威胁。”

胜利的回响 | 第四集:《永久的高地》

守卫在坑道口的战士们

坑道作战,既是电影《上甘岭》聚焦的主要场景,也是上甘岭战役中最为艰苦的“拉锯战”阶段。当时,山头被敌军的猛烈炮火削低2米,岩石被炸成1尺多厚的粉末,面对这种严峻战况,志愿军战士发明了依托坑道进行防御作战的坑道战术,构筑了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阵地防御体系。气急败坏的敌人无所不用其极,频繁采取封锁、爆破、堵塞坑道口和投掷毒气弹等方式,对坚守坑道的志愿军进行围攻。

蔡兴海:“有一次,敌人试图通过佯攻来引诱我们离开坑道,但是被我识破了,我当即大喊,‘同志们,赶快回洞里,进洞里’。等战友们刚回到洞口,敌人的炮弹就落下来了。那个时候,敌人采取的是‘空中炸’方式,炮弹离地面大概100米,就可以在空中爆炸。一时间,弹片像雨点一样就落了下来。”

胜利的回响 | 第四集:《永久的高地》

志愿军战士在坑道中接岩石上滴下的水

为了彻底切断志愿军坑道部队的水源、粮食、弹药和医药补给,丧心病狂的敌人在坑道外设置了10道封锁线,妄图将志愿军官兵活活困死。直到今天,志愿军老战士郭平友依然对连续7天几乎喝不到一滴水的经历记忆犹新。

郭平友:“山下有一条河,如果去河里取水,路比较远。而且敌人只要发现我们的人,就会用机枪、炮弹进行火力封锁,几十门炮对着河打,派出去找水的战士全都牺牲了。后来大家就没有去,也不能去了。最后,阵地上的志愿军战士7天7夜都没水喝。无奈之下,我们开玩笑说,咱们当兵的都是年轻人,都是童子,接自己的童子尿喝,可以润润嗓子。即使这样,还不能一大口喝完,仅仅就是润一下嗓子能活下来,继续坚持战斗。”

胜利的回响 | 第四集:《永久的高地》

电影《上甘岭》吃苹果的情节让人动容

在电影《上甘岭》中,有这样一个场景:面对炮火封锁,炊事员老王突破重重包围,终于将一麻袋补给品和2个苹果带进了坑道,但同行的4名战友却牺牲在了运送途中。然而,真实的历史远比电影更残酷。上甘岭战役中,先后有1700多名火线运输员,在那条不足1000米的物资补给线上献出了宝贵生命。军史专家董保存说,据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战史记载,战役期间,为坑道部队准备的苹果将近4万公斤,但只有一个苹果被年仅17岁的运输员刘明生成功送入了坑道。

董保存:“为了躲避敌人的袭击,刘明生滚进一个弹坑里,发现弹坑里有一个苹果,他顺手就把苹果装进了自己的衣兜,然后背着弹药继续往597.9高地爬。等爬到597.9高地的坑道口上,135团7连连长张计发把他拽进了坑道里。刘明生把弹药放下,从兜里拿出了这个苹果。”

面对这个来之不易的苹果,坚守坑道的志愿军官兵们虽已连续几天水米未进,但都不舍得自己尝上一口。回想起当年的情形,志愿军老战士贾福林激动地说,这一个苹果在每名战士手中至少传递了三次,才最终被吃完。

贾福林:“重伤员把苹果让给轻伤员,轻伤员又把它让给重伤员。重伤员说,‘同志们,我们负了重伤,不能再继续战斗了,请把这个苹果送给继续战斗的同志们吃吧’。这是一种什么精神?这是团结友爱的精神,团结才有力量!”

电影《上甘岭》中派出小分队夜袭敌军阵地的情节,真实还原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的又一重要战术。志愿军老战士林有声说,在异常艰苦的坑道作战中,不仅要坚守防御,还要主动出击。有一次,得知美军24辆巴顿坦克正从右侧向上甘岭方向集结的消息后,他当即带队前出阻截。

林有声:“我们搞了一个反坦克阵地,在阵地上挖交通沟,里面四通八达。火箭筒操作手拿着90火箭筒,潜入沟里行动。敌坦克发现不了他,他可以利用交通沟接近坦克。接近到几公尺、十几公尺、二十几公尺都可以直接向坦克瞄准射击。先放过去前面几辆,然后打后头的,一连击毁了7辆坦克,还俘虏了一个坦克上的副连长。”

胜利的回响 | 第四集:《永久的高地》

上甘岭表面阵地被炸为焦土

就这样,意志顽强的志愿军官兵克服了空气污浊、缺粮缺水、弹药匮乏等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,在牢牢坚守坑道的同时,以小分队为单位灵活地展开了炸地堡、端哨所等行动。他们昼伏夜出,神出鬼没,让敌人天天胆颤心惊。据不完全统计,在坑道作战期间,志愿军以夜袭手段出击158次,歼敌2000余人,恢复了7处阵地,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。回忆起当时的情景,志愿军老战士蔡兴海感慨地说,即使外面炮弹横飞,随时都可能负伤、牺牲,但只要上级下达反击的命令,每名官兵都会积极请战。

蔡兴海:“哪里的炮火最密集,哪里的战斗最激烈,哪里最关键,哪里最需要,哪里就是咱们班的任务。大家不怕苦,不怕死,你一个班歼敌五十,我们班要歼敌一百,就这样开展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比赛。在那种艰苦的情况下,战士们为祖国立功的荣誉感都很强烈。”

胜利的回响 | 第四集:《永久的高地》

志愿军战士在上甘岭英雄阵地欢庆胜利

经过16天的拼死血战,1952年10月30日,坚守坑道的志愿军与后方支援力量里应外合,对敌军发起了大反攻。11月25日,上甘岭战役以志愿军的最终胜利宣告结束。这场战役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,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,也让“联合国军”地面部队指挥官、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对中国军人有了全新的认识。战后接受采访时,范弗里特由衷地说:“中国人民志愿军都是好样的,很了不起的士兵。他们勇敢、纪律性强、视死如归。我学到了很多。”

上甘岭战役的胜利,彻底粉碎了敌人的“金化攻势”,给美军以始料未及的沉重打击,为抗美援朝战争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在持续43天时间的鏖战中,中国人民志愿军击退敌人冲锋670多次,歼灭敌军2.5万多人,击落击伤敌人飞机270多架,创造了世界现代战争史上坚守防御的典范。不仅如此,上甘岭战役中还涌现出黄继光、孙占元、胡修道等50多名彪炳史册的战斗英雄,为中华儿女树立起永远的精神丰碑。

董保存:“上甘岭战役的胜利,进一步稳固了志愿军在正面战场的地位,使中朝一方无论在谈判桌上,还是在战场的态势上,都赢得了更大的主动权,打击了以美国为首的‘联合国军’的信心。志愿军官兵们用血肉之躯铸造的上甘岭精神,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,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世代相传的红色基因。”

胜利的回响 | 第四集:《永久的高地》

电影《上甘岭》画面

从1956年上映至今,电影《上甘岭》及主题曲《我的祖国》,成为了几代中国人成长记忆中永不褪色的红色经典,而在战火中铸就的上甘岭精神,也成为中国军人永久的精神高地,被誉为中国军人的“铁血基因”,凝聚成人民军队不可摇撼的军魂。血脉相承,薪火相传!今天,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上,中国军人一定会赓续历经血与火淬炼的上甘岭精神,向着胜利不断前行!


城市站点
首都之窗   |   营口之窗   |   湖北之窗   |   湖南之窗   |   福建之窗   |   金华之窗   |   邯郸之窗   |   鄱阳之窗   |   海阳之窗   |   白城之窗   |   上饶之窗   |   广东之窗   |   深圳之窗   |